山与城丨寻找朝天门灵石
长江重庆段水域中,隐藏着多处神秘的“川江枯水题刻”,即江津莲花石、巴南迎春石、江北耗儿石、朝天门灵石、涪陵白鹤梁、丰都龙床石、云阳龙脊石,它们有的十余年、甚至几十年才出水一次。
其中,最为神秘的当属朝天门灵石。史料显示,灵石上有自汉、晋以来题刻十余段左右,并被广泛记录于各类文献中。但自唐代,这块神秘的题刻仅有短短十余次出水记录,颇为罕见。
日前,渝中区文管所组织工作人员携带工具及相关材料,趁长江低水位期前往朝天门沙嘴寻找灵石。灵石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多年来考古研究亦有怎样收获?《山与城》112期,为你揭秘。
工作人员实地调查现场。渝中区文管所供图
灵石在哪里?
“朝天门灵石又名丰年碑、雍熙碑、义熙碑,是朝天门两江交汇处沙嘴下嘉陵江口的一片磐石,碑形天成,江水极枯时才得一见。”提及灵石的历史背景,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如数家珍。
灵石之名的来历,是因石上有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题刻《灵石社日记》,故被后世称为灵石。
“每逢灵石出水的时候,重庆城里前来观看的人极多。”徐晓渝介绍,史料记载中,巴县诗人龙为霖有“传闻雀跃走儿童”的说法,周开封也有“市人如堵求辨识”“倾城争赴童与翁”的诗句,都描述了人们当时争相观看灵石的盛况。
灵石有什么价值?
灵石上有什么?徐晓渝介绍,从目前的史籍记载看,灵石上有题刻内容共十多段,记录了从东汉建武年至清乾隆十九年间19个年份的枯水位。
“从我们掌握的材料上看,朝天门灵石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民俗价值。”徐晓渝介绍,灵石上首先记载了较长时间跨度的枯水年份题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川江水文变化情况。
同时,除了水文资料,灵石上还记载了古代战争,如唐建中四年李希烈叛乱,时剑南东川节度使李叔明率兵由朝天门而下出蜀,远赴中原讨伐。
古人为什么刻灵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刘兴亮专注枯水石刻研究多年,在他看来,这些题刻承载了上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所谓枯水石刻,要十余年、甚至几十年一出,古人的记录为现代人留下了珍贵的水文资料。”
刘兴亮举例说:“如涪陵白鹤梁,就是发现长江枯水石刻时间跨度最大的一处题刻群。人也多,题名人多达594人。通过上面的题刻就可推断整个唐宋以来70多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其最大的研究价值也正在于此。”
灵石什么时候出过水?
渝中区文管所资料显示,有关灵石题刻的文献多见于《诸道石刻录》《复斋碑录》《宝刻丛编》、清乾隆《巴县志》、清嘉庆修订的《全唐文》、民国《巴县志》等古籍文献。
同时,根据这些史籍,也可以看到灵石的出水记录,即在唐代出水13次,宋代1次,明代1次,清代4次,最后一次有记录的出水,则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
古代并无关于灵石出水水位线的记载,只记载了灵石出水年份。灵石到底要在水位到哪个位置时才能露面?这些仍然是谜团。
图片来自刘豫川、黄晓东《灵石考》。渝中区文管所供图
寻找灵石,他们从未停下脚步
寻找灵石,重庆的考古队员们从未停下脚步。资料显示,2003年3月28日,朝天门的水位较低,重庆文博考古工作者前后两次在沙嘴寻找“灵石”,通过钻探等方式“挖沙三尺”,并用趸船上的水枪强力冲洗河沙,但仍未见任何有文字的石头;2007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博考古工作者胡昌健亦前往朝天门寻找灵石,依然无果。
2003年寻找“灵石”发掘现场。渝中区文管所供图
“非常遗憾,文管所人员在江边实地寻找,比对历史照片记录位置和询问趸船上工作人员,最终也未能找到露出水面的‘长且阔’的条石,我们仍然无缘见到它。”渝中区文管所副所长唐嵩介绍。
见到灵石,也是刘兴亮最大的心愿之一。刘兴亮介绍,在更早的1972年,当时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重庆博物馆也联合做过水文考古调查,发现朝天门附近有长约200米石梁延伸至江心,分隔两江之水,但遗憾的是当年水位仍然不低,无法获得进一步信息。
“曾有一位老船工讲,上世纪初期一次极枯水位时,灵石曾露出江面,水下隐隐有字迹。”刘兴亮翻开典籍,讲述了自己的研究判断:“不过,这些都没有确切的时间和位置记载,只能是道听途说。1972年的调查,看到的石梁也有可能与灵石有关,但是水位太高未见真容,也不能完全断定。”
保护题刻,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关于三峡的枯水题刻,重庆的文保工作人员做了许多保护工作,包括对一些题刻拍了照片,做了拓片,进行了基本的测量,白鹤梁、龙脊石等题刻群经过了科学的保护后,已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江津莲花石自2007年后再次出水,两天时间里,刘兴亮带领研究团队抢在江水上涨前首次系统完整地对莲花石进行了考古调查,并成功抢拓出10张题刻拓片。“这样全面的拓片,目前在全国只此一家。”刘兴亮如是说。
关于灵石的现状,有文博专家认为朝天门数百年来繁荣的航道,极有可能对灵石题刻造成破坏。“这样的推断,不是没有道理。”刘兴亮介绍,由于江水冲刷、长久侵蚀,枯水题刻随着时间的流逝,势必逐渐消亡,如涪陵白鹤梁上的唐代石鱼,早在清代前期就很模糊了,莲花石上的宋代文字也已经模糊不清。
“灵石上的题刻应该是重庆所有枯水题刻中时间最早的,汉代、两晋的文字都有。”提及灵石,刘兴亮语气中透着遗憾:“为什么我们就是找不到它呢?有人等了一辈子都没机会见到它一次,希望能有机会探寻到它。”
延伸阅读》》》
这些枯水题刻,你了解吗?
●江津莲花石
目前题刻区存有题刻38段,时代分布从南宋乾道辛卯年至1937年,2018年、2021年曾两度出水亮相。
莲花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朝天门灵石
文献记载众多,上有自汉、晋以来题刻十余段,但近几十年中灵石从未出现。
●巴南迎春石
最早所见为南宋的冯时行题刻,题刻总数约有10余段,但多数题刻剥落严重,已经很难辨识。内容多与修禊习俗及士大夫游赏有关。
2000年文保工作者调查巴南迎春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江北耗儿石
耗儿石发现时间较晚,1987年3月20日才被首次发现,1999年3月11口下午2点,寸滩水位158.32米,耗儿石后蜀题刻出水,清晰的文字呈现眼前:“大蜀明德二三年岁次丙申二月上旬,此年丰稔倍常,四界安怡,略记之。水去此一丈。”共32字,仅“之”字损。此题刻时间为公元936年,比涪陵白鹤梁上所发现的最早有纪年的971年水文题刻还早35年。
●涪陵白鹤梁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下博物馆也已正式对外开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题刻原貌。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供图
●丰都龙床石
位于丰都县城南水门子外的长江河心,常年潜于江心,唯冬春水枯才露出水面。此处题刻早最始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云阳龙脊石
该处题刻数量也比较多,目前统计总数量在163段左右。三峡蓄水后,文物部门已经将龙脊石题刻原样复制,复制品在云阳三峡文物园保存。
大家都在看
感人!九旬老兵送别新战友,说了这样一句话……
勿忘!勿忘!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姚於
编辑:王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